海关总署于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中国出口规模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进口18.39万亿元,同比增长2.3%;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近70万家,数量再创新高;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2015年1月16日报道,江苏省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5.62万亿元,年度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其中对美进出口额为7055亿元人民币(含对美出口5904.4亿元,同比增长5.1%),江苏省对美贸易依存度约为12.56%。鉴于江苏对美出口规模大、出口企业数量众多,美国对华高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江苏外贸企业的冲击尤甚,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应对美国现有的高关税不利影响。
一、对美出口的结构特征与行业分布
江苏省对美国出口的核心产品涵盖机电设备、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劳动密集型商品及特色农产品六大类。其中,机电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光模块等占对美出口总额的54.6%。美国高关税政策已覆盖到江苏的核心出口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受美国关税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
根据各产业信息汇总,江苏省各类出口核心产品具体细分如下:
(一)机电设备类(占对美出口总额54.6%)
对美出口的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如光刻机/刻蚀机,主要集中在苏州。对美出口芯片检测仪器等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主要集中在无锡、南京。在2024年,各类半导体设备出口额超800亿元,占机电类出口的15%。
消费电子产品类的智能手机出口则以昆山某开发区的苹果代工制造商为主,2024年出货量2,731万台(出口额1139亿元),占江苏省对美出口额的19.3%。在苏州、南京生产的笔记本电脑,2024年对美出口653万台(出口额333亿元)。某一科技公司2024年出口美国的AI算力相关光模块达96亿美元。
某大型工程机械集团出口挖掘机、起重机至美国基建市场。
多家无锡、常州企业对美国出口医疗设备、光学仪器等精密仪器。
(二)汽车及零部件类
江苏不少企业为特斯拉等美国车企出口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向美国通用、福特传统汽车供应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 常州企业则供应车载导航、传感器等。
(三)光伏新能源类
无锡、常州企业出口N型高效光伏组件(占全球70%份额),2024年对美出口额超200亿元;另还提供硅片/电池片、储能系统及配套光伏+储能解决方案。南京、无锡企业为美国家庭及工商业市场提供智能逆变器。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
苏州、无锡企业为美国宜家、Herman Miller代工家具与家居用品。南通企业户外家具出口额超50亿元。苏州盛泽镇出口化纤运动服面料至美国品牌(如Nike)。南通、常州企业通过亚马逊等平台直销各类童装和家居服。扬州企业出口迪士尼授权玩具。常州塑料制品企业供应家居收纳、厨房用具。
(五)特色农产品
徐州新沂市企业出口精米至美国华人超市。南通、盐城企业分别对美国出口速冻海鲜和脱水蔬菜。盐城花卉企业对美国出口种苗及鲜切花,在2024年增长41.3%。盐城射阳企业出口啤酒麦芽至美国酿酒企业,2024年首单达1.1万吨。
(六)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南京江北新区等企业出口质谱检测仪器等,苏州企业出口呼吸机配件、血糖仪至美国医院。南通企业供应半导体清洗剂、光刻胶。
总体上看,江苏企业出口结构特点为,以高端制造为主,如苏州、无锡企业为苹果、特斯拉供应链贡献了60%以上出口额;技术密集型占比高;机电与汽车零部件出口单价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3-5倍;关税敏感性强:半导体设备、光伏组件等面临美国高关税,部分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
二、应对措施
为应对美国政府发起的全球关税和贸易战,江苏企业产业和供应链有针对性的出海布局显得极为迫切。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以其优势投资政策、关税优惠、物流成本、全球贸易互联互通性、可持续发展工商环境,成为东南亚最具外资吸引力国家,也是中国企业出海和可持续供应链布局的选择之地。以下以马来西亚为例。
1.政治经济地理优势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之间。全球主要航空及航运公司,都能为马来西亚提供良好的服务。此外,马来西亚拥有可持续发展且坚实的经济基础、综合且便利的商业环境以及充满活力且熟练的劳动力,使该区域成为具有吸引力和成本竞争力的投资热土。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在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额第1位、东盟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排名第2位、东南亚贸易联通性排名第2位、全球贸易互联互通性排名第16位、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排名第27位。
同时,马来西亚市场覆盖3300万马来市场人口和6亿多东盟市场人口;该国已加入东盟自贸协定、东盟-中国自贸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美国、欧盟、日本等签署16项自贸协定。自2023年起,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东南亚最具吸引外资的国家。
2.国际贸易优势
在东南亚十国中的关税具有优势,出口美国、欧盟最具优势。目前而言,在暂不考虑美国90天关税豁免期的情况下,美国对马来西亚商品关税为24%,低于越南(46%)、泰国(36%)、印度尼西亚(32%)、柬埔寨(49%)、老挝(48%)、缅甸(44%)和菲律宾(17%),在马来西亚生产的当地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选择在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将大幅减少出口美国的关税成本,同时因马来西亚已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美国、欧盟、日本等签署16项自贸协定,可享受马来西亚稳定的营商环境和全球化互利互通性的便利。
3.税收
中国和马来西亚于1985年11月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该协定为两国居民提供了税收优惠和明确的税收规则。中国投资者在马来西亚公司的股息收入可以免于在马来西亚缴纳预提税。
4.物流和劳动力优势
马来西亚为全球供应链中心,连接中美欧三大市场。半导体、电子制造业世界领先,马来西亚是全球前十大芯片封装生产国,Intel、AMD、NVIDIA都已在此布局。物流成本低,从这里出口到欧美,海运、空运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更便宜、更快。国民英语普及率高,技术工人充足。
5.产业聚集
中资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打造8大产业集群:
(1)可持续循环经济、生物质、光伏可再生能源及新制造及其;
(2)EV汽车及智慧物流产业集群;
(3)零碳科技、零碳材料产业集群;
(4)AI算力及数字经济产业产业集群;
(5)医疗设备及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6)研发、教育和贸易创新产业集群;
(7)绿色国际贸易及转口自贸区;
(8)康养文旅产业。
三、通过马来西亚对美出口的可行性
(一)核心优势:关税与地缘红利
1.直接出口对美关税优势显著
目前,马来西亚对美出口关税分别为自2025年4月5日生效的基准关税10%和自4月9日生效的对等关税24%。目前马来西亚政府正通过外交渠道与美国协商应对措施,若双方协商成功以获得较低的关税税率的可能性较大。
2.贸易的合规路径
在满足马来西亚该国原产地规则要求的前提下,获取马来西亚原产地证书,以“第三国”身份出口美国,避免被征收高额关税。例如,钢铁、家具企业通过巴生港中转,物流成本降低15%-20%。
(二)产业适配性:成熟产业链与政策支持
1.重点适配行业
英特尔、AMD等企业已在马来西亚布局,形成半导体封装、电子模块组装产业链,适合江苏企业承接中后段电子制造。宁德时代、比亚迪在马来西亚设厂,利用本地供应链生产电池组件,再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是全球清真认证中心,食品加工企业可借此进入中东及美国穆斯林市场。
2.政府激励措施
在税收减免方面,企业可享5-10年所得税全免,外资可100%控股。基建补贴:巴生港保税区提供换柜、仓储补贴,降低企业中转成本。
四、风险与挑战
在了解马来西亚具有前述各类优势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可预计的将来,可能面临其它后续不利政策冲击,比如,中美关税博弈可能使美国扩大对华关税清单,或通过“穿透清单”来审查和限制马来西亚中企对美出口。
(一)美国关税政策审查风险
美国可能对“中国资本+马来西亚生产”的模式加强审查,若认定产品含中国技术或供应链,仍可能加征同等对华关税。特朗普政府已警告将严查“变相规避关税”行为。
根据美国商务部2025年4月21日发布的终裁结果,对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越南的光伏产品反倾销税税率如下:
一、反倾销税税率
柬埔寨:统一税率:125.37%(针对所有出口商)。
马来西亚:韩华Qcells工厂:0%(因配合调查获得豁免);其他企业:81.24%(如晶科、天合等)。
泰国:天合光能工厂:111.45%;其他企业:202.90%。
越南:未列名企业:271.28%(最高税率);其他企业:53.30%-271.28%(根据企业配合度调整)。
(二)本地化合规要求
为满足原产地规则要求,需确保生产环节中马来西亚本地附加值占比≥30%,否则无法获得原产地证书。此外,还应满足环保与劳工标准,马来西亚要求外资企业遵守《最低工资法案》,该法案于2024年已将最低工资上调至1,500林吉特/月,环保成本较越南高20%。
五、中资企业落地策略建议
(一)供应链重构
在中国保留核心技术研发与核心部件生产;在马来西亚完成关键工序(如组装、封装、测试等),且加工过程需导致海关编码(HS Code)前六位发生实质性变化。
(二)本地化合作
与马来西亚本土企业合资,获取土地与政策支持。更大规模雇佣本地技术工人(英语普及率85%),降低跨文化管理成本。
(三)风险对冲
分散产能:考虑同步在墨西哥、越南、非洲设厂,避免单一依赖马来西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美国政策突变风险。
(四)成功案例参考
1.宁德时代: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投资60亿美元建电池厂,产品通过东盟零关税出口美国,2024年对美出口增长45%。
2.比亚迪:在槟城设立新能源基地,利用本地供应链生产电动巴士,规避美国301关税后对美出口量翻倍。
3.小米:以马来西亚为东南亚总部,通过本地化生产手机组件,对美出口手机壳、充电器等配件,关税成本降低28%。
马来西亚作为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的“跳板”,在关税成本、物流效率、政策稳定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适合落地电子、新能源、清真产业企业。但企业仍需警惕美国审查风险,应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合规性升级提升抗风险能力。
六、应对美国对“中国资本+马来西亚生产”模式审查的法律策略
(一)供应链重构:消除“中国实质性控制”的嫌疑
1.供应链隔离与分层管理
物理隔离:将中国母公司的高敏感环节(如芯片设计、精密加工)与马来西亚工厂的加工环节完全分离,避免技术交叉。供应链透明度:建立可追溯的数字化供应链系统,记录每一批次原材料来源、加工工序及人员信息,供美国海关随时核查。
2.提升本地化率
根据美国关税政策及马来西亚原产地认定规则,产品需满足以下本土化率指标才能被认定为马来西亚本地产品:
1)关键工序完成:若产品在马来西亚完成核心制造环节(如芯片烧录、电路集成等),即使原材料部分进口,仍可能被认定为马来西亚本地产品。
2)本地原材料比例:产品中至少含有25%的本地原材料成分(含人工、加工费、工厂开销等本地增值部分)。本地原材料成本需占出口总价值的25%以上,且需通过详细成本核算(如FOB出口价格中本地成分占比)证明。
高附加值产业(如半导体)可能适用更严格的本地化要求,需结合具体产品类型和美国海关的“实质性改变”原则综合判断。
3)增值比例要求:部分行业(如纺织)需≥45%的本地增值率,一般制造业建议本地增值比例≥40%。
3. 合规体系建设,以应对美国反规避调查
(1)原产地规则深度适配
满足实质性转变标准,确保加工工序符合美国海关对“实质性改变”的认定。例如,纺织企业将中国坯布在马来西亚完成染色、裁剪等高附加值工序,而非简单缝制。原产地证书双认证。聘请国际专业机构对马来西亚原产地证书进行独立审核,避免美方质疑文件真实性
(2)供应链溯源系统建设
•区块链存证:使用IBM Food Trust等区块链平台,记录从中国原材料入境马来西亚到成品出口的全流程数据,确保不可篡改。
(3)第三方审计:邀请SGS等机构对马来西亚工厂进行合规审计,出具供应链独立报告。
4. 弱化“中国资本”标签
(1)合资与股权分散
引入马来西亚本土资本,如宁德时代与森那美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马来方持股≥49%,避免被视为“中国全资控制”。推行当地员工持股计划,向马来西亚员工发行股票和期权,提升本地股权占比至20%-30%。
(2)本土化运营团队
管理层实现本地化,聘请马来西亚籍高管负责工厂日常运营,中国母公司仅保留战略决策权。
(3)适当的劳工雇佣比例
确保工厂中的马来籍员工占比≥50%,符合马来西亚《最低工资法案》及美国对“本地就业贡献”的审查要求。
5. 分散布局
(1)多国产能布局
“中国+马来西亚+墨西哥+非洲”四角布局,将高敏感产品(如半导体)分散至多国生产,利用当地国的优惠协定出口美国。
发展新兴市场替代,在土耳其、匈牙利设厂,利用欧盟普惠制(GSP)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6.法律防御机制
预裁定申请,提前向美国海关申请原产地预裁定(Advance Ruling),锁定合规性。制定反制措施预案,若被美方追溯征税,立即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同时向美国商务部提起行政复议。
七、政策与行业协同
1.行业联盟抱团应对
组建产业联盟,联合光伏、半导体等行业企业,共同制定马来西亚转口贸易标准,推动美国海关统一审查尺度。在可能的前提下,游说美国政府,通过美国中国总商会(CCC)等组织,向美国政府提交行业白皮书,证明合规企业的经济贡献。
2.政府间谈判杠杆
中马自贸协定升级,推动中马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升级版。
3. 技术标准互认
联合马来西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IEEE),使中国技术成为全球产业链“必选项”,削弱美方审查动机。
总结:构建“弱中资”合规生态
中资企业需从供应链隔离、本地化控制、法律防御、多边协同四维度构建合规体系,将“中国资本+马来西亚生产”模式转化为符合美国审查标准的“区域价值链”。同时,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政府间谈判,从根本上降低审查风险。未来3-5年,随着RCEP深化与中美博弈加剧,此类“跳板策略”需持续迭代以应对后续审查环境。
(来源:江苏省贸促会法律事务部)
|